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在上月底推出之后,成为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方向标。值得注意的是,第七条提出“拓宽预制菜品牌营销渠道”,这是让预制菜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要做好品牌与营销,就要依托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活动,鼓励预制菜企业创建加盟网店。依托国家级展会平台,筹办若干场国内外专场推介活动等等。
要实现广东预制菜品牌的推广,打造驰名中外的预制菜品牌,这既是自上而下的需要,也是所有企业的使命。在传统农业中,最难做的就是品牌化。一方面因为产品高度雷同,相似性极高,甚至也没有版权可言。另一方面是产品不容易标准化。即使已经属于地理标志产品,依然受到年份、气候、管理、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保持长期品质的高度统一如工业品。因此,农业品牌的形成需要强有力的背书,比如大型企业化运作就是重要的品质保障。
那么放在预制菜上,也是同样道理。预制菜的制作门槛并不高,都是民间菜,但是品牌认知的门槛高。当前市场对于预制菜的需求多元,大品牌需要扩容,小品牌需要提升品质,新品牌需要增加曝光量。最后归结到消费者身上,有承受成本的问题,还有选择多元化的问题。即使是大品牌当道,也不意味着一定能赢。因为对消费者来说,每天都需要不同的口味。吃品牌是一方面,吃口味同样重要。很多老国企常年卖的都是那几个叉烧包、糯米鸡和肠粉,包装还千年不变,这就是躺在品牌上睡觉了。如果不能提供成百上千的选择,消费者可能就掉头而去,宁愿自己单独买单独搭配。
因此预制菜打造品牌,必然不是通过传统营销来进行的。要让预制菜产业成为消费亮点产业,探索汇总预制菜产销大数据,实现全产业链大数据的统一归集,促进科学合理生产经营。只有数据越多,越精准,才能掌握消费市场的心理动向、季节动向乃至更加隐秘的需求。做预制菜品牌,最忌讳的就是把菜式做成了麦当劳,年年月月日日都是不变品种,对此正常家庭是不乐意接受的。
品牌是个大文章,不只是为了传播需要、安全需要和市场地位的需要,更是和消费者日益变化的口味相匹配的。预制菜里也会有夕阳企业和朝阳企业,如果能打造类似小米那种品质好、价格低、产品多元的生态体系,可望获得公众的习惯性购买。相反,价格高、品种少、甚至不够新鲜的产品,即使已经形成品牌,也是暂时的,很容易被替代。作为预制菜,还是要在品种研发与市场研究持续投入,才有核心的竞争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行业资讯”板块所刊登文章,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联系电话:18011840036;邮箱:499708785@qq.com
2023中国健康预制食品(预制菜)国际
高峰论坛暨预制菜产业博览会
2023 China Health Preprocessed Food (Prefabricated Dishes) International Forum
and Prefabricated Dishes Industry Expo
2023.6.9-11
广州·广交会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