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IHE广州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

The 33rd China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Health Industry Expo 2025

2025年6月12-14日

广州•广交会展馆
&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资讯

2019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趋势白皮书

时间: 2019-03-18

医疗健康领域政策逐渐细化,并在部分方向释放红利。2018年国务院进行医疗监管机构改革,形成逐渐完善的政策监管体系,并落地一系列政策。医疗监管组织架构变革,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药监局相继成立;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优先评审;带量采购政策落地,推动一致性评价,但对仿制药企带来压力;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为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精准医学领域快速发展,和大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进步,为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和平台。

近期以来,医疗健康领域一直是资本长线关注的重点。借助资本力量,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向高精尖端方向发展。同时,医疗健康行业正在趋于成熟,投资更加集中在头部玩家,并购和战略投资的重要性逐渐提升。

高临咨询数据显示,国内的投融资事件集中在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技术、高端医疗、消费医疗和医药零售领域。

趋势洞察

创新药物行业是资本长线关注重点

随着医改纵深推进,“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等影响医药行业的重磅政策不断出台,为创新药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过去医药行业粗放式的发展已面临较大压力,创新药物投资成为过去一年资本市场的新主题,是医疗产业中最具前景的领域之一。

由于创新药物具有投资时效长、资金规模需求大等特点,一直是资本长线关注的重点。2019年全球开年大戏便是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以740亿美元收购新基制药(Celgene),这也是创新药物领域迄今为止的最大并购案。高临数据显示,罗氏、强生、辉瑞等世界级大药企都在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向创新药物领域布局。

在创新药物领域获得资本青睐的企业集中在以针对肿瘤的特效药和针对心脑血管、中枢神经和精神类用药等慢病药物为核心卖点。伴随着医药市场政策细化,以及对于“更安全、质量更好”的药品的需求,资本对创新药物领域一直抱有长线期待,各细分赛道也纷纷有吸引大额融资的优秀头部玩家出现。

一、 肿瘤药物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基本稳定,但新发病例数随人口增长、老龄化、以及新的检测技术的出现,不断攀升,年新发病例已达到400万例以上。老龄化进程加速叠加环境污染因素,恶性肿瘤发病局势未来恐更严峻。

与需求相比,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存在较大缺口。近两年在基因技术助力下,以肿瘤药物为代表的生物科技公司获得了长足进步,新的疾病治疗方式,如 CAR-T 和PD-1 这样的免疫疗法以及靶向药开发,都得到了显著发展。

同时,在政策驱动下,传统营销驱动的仿制药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肿瘤创新药企业已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投资品类之一。

肿瘤药物行业具有盈利高、风险大、进入壁垒高的投资特点。除市场风险外,制药企业还需要承担高昂的研发风险,这也是肿瘤制药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政策端也在持续释放利好。2018年4月,港交所发布上市新规,容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给众多生物科技公司发出了利好的信号。歌礼生物、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5家未获盈利的肿瘤制药相关生物科技企业接连赴港上市。

高临咨询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肿瘤药物领域加注资本都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从数据上来看,目前国内的整体进展速度无论是在投融资总额还是投融资数量方面仍弱于国外;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和供需不平衡状态持续,预计国内肿瘤药物领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 心脑血管药物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稳居各种疾病前列,每年新增数千万名患者。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正处于心脑血管疾病快速增长时期,预计将持续至2030年。

同时,国内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出逐渐加剧的年轻化现象,心血管亚健康人群基数很大。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一项调查显示,中国20岁及以上成人中有四分之三心血管健康评估为差。

针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有足够的理由和能量进行研发相关药品。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新药的不断开发上市,治疗心脑血管病药物的销售额正在呈现增长的态势,是资本长期布局的重点市场之一。

目前心脑血管市场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大额融资屡屡出现。除头部玩家外,一些新兴药企也在受到资本的青睐。高临咨询认为,随着跨界融合逐渐成为资本下注的新方向,利用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包括其他交叉学科、系统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新兴赛道,会是资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三、 精神神经类药物

精神神经类药物关注的领域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AD)及帕金森病等。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年轻群体生活压力加大,精神、神经类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从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看,精神神经类药物市场仅次于心脑血管类药物,其中中国市场在精神类和神经类药物的消费增速居全球第一。

目前国内的精神神经类药物缺口仍然很大。在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中,可供选择的药物十分有限。现有药品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各类药品的副作用也有待降低。

近年来精神神经领域的政策红利也在持续释放。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促进健康老龄化”,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强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预。

精神神经类药物同时也面临着严监管的局面,具有行业壁垒高、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的投资特点。

高临咨询认为,精神神经类药物目前主要赛道的头部玩家已经出现,大型医药公司正在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进行行业整合。国内主要玩家包括华润双鹤、京新药业等。但在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细分领域,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新的早期投资方向,新兴初创公司仍有发展空间。

四、 血液制品

近年来,国内生物制药步入发展黄金期,作为细分领域的血液制品行业受到不断增长的需求带动,市场规模稳健扩张。血液制品种类丰富,适应症也十分广泛,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血液制品区别一般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原材料稀缺,及绝大部分产品不能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制造。

血液制品技术壁垒比原研药小,多年来血液制品行业发展主要限制因素是原料血浆供应不足,以及价格的非市场化管制。

区别其他创新药物领域,血液制品行业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并购整合一直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血制品头部玩家的发展都依赖于并购带来的规模扩张。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血制品行业呈现寡头竞争的格局,市场集中度高。根据了解,中国自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企业进入血液制品行业,目前有批号的血液制品企业约30家。

但随着年初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疑染艾滋事件爆发,国内血液制品领域必将面临监管、审核双重趋严的状况。

高临咨询认为,国内血液制品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出现寡头垄断的局面,未来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战略将聚焦于新适应症的开发和产品品类增加上。同时,国内行业整合也将持续,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行业将出现规模化优势企业。

高临智库:

【案例】百济神州以及 PD-1药物上市准备:

• 解读已上市PD-1药物的市场推广、药店和医院的渠道分布、过去半年的实际销售趋势

• PD-1药物在国内竞争格局,重点关注主要公司的定价策略、潜在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

• 百济神州的临床研发进展、未来适应症研发和应用战略

• 百济神州和其他公司的PD-1产品指标比较:疗效、可能上市时间和定价策略

• 百济神州的商业化部门结构、部门之间合作以及销售团队的组织

• 新药上市、国家重大疾病医保覆盖谈判和药品分销战略的准备

【案例】上海莱士与中国血液制品市场:

• 血液制品行业的周期性发展、行业复苏的转折点以及价值链中的供求关系

• 签发的主要血液制品数量、医院终端的使用、制造商和渠道的库存

• 今年主要血液制品的季度签发、制造商/渠道库存和终端销售业绩

• 出厂价和终端价格动态

• 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量化和定价趋势

• 在国内主要公司之间的竞争—— 血浆站数量和血浆采集量、产品组合和发展战略

• 莱士被Grifols收购(成为大股东)的意义和影响

• 人血白蛋白是否将纳入辅助药物管理、医疗保险适应症的批准及其对销售的影响

医疗器械行业是新兴热门赛道

医疗器械涉及到医药、医疗、机械、材料、电子计算机、智能互联网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具备“科技+医疗”的独特属性,是目前资本持续看好的领域之一。 

与药品行业相比,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高速成长期。从目前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数据看,绝大多数A股器械公司都是2009年以后上市的,总体发展阶段滞后于药品市场,市场远未饱和。 

医疗器械行业目前的热门赛道主要集中在IVD、高值医疗耗材、医学影像等。但目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水平相较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和高精尖技术领域依然是外国企业占据主导。

对此政策端正在积极改进医疗器械领域的短板。2015年“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已纳入制造业发展的10 大重点领域,随后出台的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审批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以及社会办医的巨大红利,都在鼓励医疗器械创新进入发展快车道。

在医疗产业里,医疗器械具备研发投入低,回报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近年增长速度持续高于药品市场。

高临咨询认为,医疗器械正处于发展的黄金初期,部分细分领域已经有头部玩家初步崭露头角。在政策支持下,医疗器械领域必将向高端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整合与平台化是大势所趋,行业龙头公司将通过并购整合及产品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及产品科技水平。

但在市场未饱和时期,专业化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突破是初创公司突围的关键。同时,医疗器械作为与科技联系最紧密的医疗行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也将成为资本新的押注方向。

五、 医学影像

医学影像通过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进行诊断。目前主流医学影像设备CR、DR、MRI、X光机、超声成像仪、热成像仪等,在临床诊断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老龄化发展,医疗需求不断升高,医学影像市场仍然具有很大想象空间。

国内的医学影像面临着进口设备高度垄断的现状。而进口垄断设备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成本,也让中低级医疗机构不堪重负,造成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平衡。

随着基层医疗国产化进程加快,高端影像设备列入“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红利的释放,医学影像国产化正在进入发展高速路。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与医学影像相关的智能诊断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最快落地的应用场景,已经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

高临咨询认为,医学影像市场仍远未饱和,随着底层技术的进步,国产高端化是未来的必然方向。同时,国内的智能诊断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集中在肺小结节、眼底影像筛查等。目前大多数智能诊断产品还未真正走向临床应用,在脑部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发掘。

六、 IVD(体外诊断)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疾病的风险预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作为疾病诊断重要手段的体外诊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医疗器械产业目前最火热的赛道。

近年来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迅速,各细分赛道分化明显。其中生化诊断产品发展较早,为医院常规诊断检测项目,基本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发展加速度逐渐变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诊断已取代生化诊断成为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目前中低端免疫诊断设备和试剂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国产化,但在高端免疫诊断市场,仍旧是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在政策红利的促进下,国内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分子诊断和POCT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发展的初期,国内外基本同时起步,技术差异较小,市场仍处在蓝海区,未来将保持快速增长。

高临咨询认为,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和进口替代政策不断出台,体外诊断行业即将进入发展的高速期。体外诊断行业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 POCT 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赛道。此外,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也将是体外诊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临智库:

【案例】中国外科器械市场 —— 超声刀和吻合器:

• 手术涉及的主要耗材、每种手术类型涉及的前3-5位(用量/剂量)类别、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

• 外科器械和耗材的高增长类别与驱动因素

• 国内外超声刀和吻合器制造商的产品供应、市场份额动态、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开发方法

• 主要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趋势、定价策略和毛利率趋势

• 高价值耗材的相关政策(手术耗材招标政策、医疗支出控制),以及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的原因

• 外科器械的销售渠道、销售模式和价值链

技术驱动生物技术行业成为资本新的关注方向

生物科技是利用生物体或细胞的科学研究,在目前的医疗市场中生物技术行业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热门,并且有能力在未来保持当前的热度,甚至进一步提升。

生物科技领域的基因测序、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细分赛道一直是近年来资本关注的重点。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中美技术差距相比,生物技术发展时间短,行业差距相对较小,很可能会成为未来中美技术竞争中的关键点。

政策端近年来也对生物科技企业持续释放利好。2018年4月,港交所允许无盈利和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随后,证监会也提到将引导尚未盈利或未弥补扩损的生物医药等创新企业在境内上市。上市要求的逐步开放,使得部分生物科技企业在仅有临床数据结果时期就把公开募股作为了优质选项,也吸引了资本参与生物科技企业的早期投资。

高临咨询认为,生物科技企业虽然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但是它却是逆经济周期发展的朝阳行业。生物技术行业在近几年的投融资热度持续上升,体现出了资本对于技术价值的认可。预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之内,还会有更多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大额融资为跳板走上上市之路。

七、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大致分为科研级、临床级和消费级。其中,临床级可作为医生诊断治疗的依据,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是大多数公司业务重点,也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领域。

政策端对基因检测行业持续释放着利好,人口老龄化和“全面二孩”的开放也进一步扩大了基因检测行业的市场需求。

目前该行业已有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头部公司上市,但基因检测行业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增长较快,市场渗透率却不高。生育健康领域目前是基因检测行业收入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

肿瘤基因测序特别是早期肿瘤筛查是基因检测行业目前的投资重点,其潜在市场空间远大于生育健康领域。但因技术难度大,目前仍在由科研向临床转化阶段,除底层技术外,还缺乏大规模基因与疾病数据的积累。

基因检测领域长期吸引着资本的目光。一些药企如北陆药业、丽珠集团、马应龙药业等,也在通过增资、收购等方式涉足基因检测领域,但其业务占公司总收入比重目前还不高。

高临咨询认为,随着三代测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预计基因检测行业不久后将再次迎来洗牌,出现新的发展机会。因此除头部公司已经占据主要位置的细分领域外,初创公司在其他垂直细分领域如肿瘤、遗传病、微生物测序等方向,还有很大开拓空间。

但基因检测在国内仍是尚未成熟规范的市场,行业鱼龙混杂,随着近期基因性别筛选等热点事件的爆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基因检测行业可能都面临从严监管的局面。

高临智库:

【案例】中国的下一代癌症测序 ——技术分析:

• 下一代测序(NGS)在肿瘤领域的主要应用,细分市场的规模及市场增长的驱动因素

• 行业主要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各自销售业绩和技术实力

• NGS的主要技术流派、杂交捕获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目标区域捕获法的优缺点

• 比较行业主要公司的技术、NGS数据库建立方案、探针设计、测序平台选择和数据分析、测序组合设计和准确性

• 在华获批的检测试剂盒、审批标准以及行业主要公司的尚未获批系列研发产品的展望与前景

• 甲基化测序中可能出现的假阳性结果

消费升级带动高端医疗市场

伴随着国内医疗服务逐步走向“基本需求公益化,高端需求市场化”,近年国内高端及个性化医疗迎来了重要的市场红利期,成为投资者看好的热门赛道。

高端医疗领域细分赛道包括公立三甲医院、私人医生和海外医疗等。受制于国内医疗资源不均衡且高度集中,高端医疗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未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行业的集中度还非常低,占市场份额前五的高端医疗机构所占行业整体集中度不过10%左右,主要玩家包括百汇医疗、协和国际医疗部等。

高临咨询认为,高端及个性化医疗目前无论规模还是行业品牌,仍然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但高净值人群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高消费人群,市场缺口很大。随着鼓励办医等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高端医疗行业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八、 三甲医院

中国医疗市场规模巨大,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近几年规模更是迅速扩大。其中医院仍占据医疗产业最大的市场,规模在2.6万亿以上。

多年以来由于政策保驾护航和资源倾斜,公立三甲医院一直在医院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国内高净值人群在选择医疗服务机构时,公立三甲医院仍是其首选。

但随着医改向纵深推进,和社会办医的市场压力,三甲医院也开始转型布局。在医联体政策的不断推行下,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组建了医联体,帮扶县级医院、社区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资源优化。同时,部分三甲医院瞄准高端医疗,像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IMS)、北京军区总医院特需医疗部,都是采取的开设VIP部门进入高端医疗市场。

此外,资本也已经看好三甲医院市场。在地产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万达、恒大、富力、佳兆业纷纷入局,押注高端医院市场。其中佳兆业去年拿下的杭州树兰项目,将兴建包含2000个床位的三甲医院,专门用于器官移植、微创手术、生物学诊断及精准医疗服务。

高临咨询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公立三甲医院在医疗市场的龙头地位仍不会改变。但随着资本入局,三甲医院市场未来将迎来行业洗牌期。随着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政策推进,未来多元化、智能化的优势企业将在细分赛道崭露头角。

“颜值经济”推高消费医疗市场

消费医疗兼具消费和医疗两大属性。从消费领域来看,其作为消费升级的一大组成部分,随着大众对消费型医疗产品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行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增长。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支持社会办医、开放医生多点执业等都表明,政策针对消费医疗的红利也在持续释放。需求和政策的双重利好让消费医疗行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消费医疗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酸柠檬市场”,即在市场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卖方掌握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信任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样使得互联网对消费医疗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互联网+消费医疗的模式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门赛道。

高临咨询认为,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消费医疗行业将长期向好。消费医疗在国内仍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行业格局还不明朗,各个链条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产业链上游的医疗器械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中下游的平台和医院尚未出现垄断地位的玩家,行业仍处在竞争的高峰期。此外,由于消费医疗市场规模足够大,由此衍生出的金融等服务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九、 医疗美容

伴随行业规范度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和“颜值经济”的兴起,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正在进入快速的发展期。

由于医疗美容行业具备投入资金相对较小,回报周期短,便于规模化复制等优点,受到了资本的长期关注。但医美行业中下游产业链一直缺乏充足、强势的资本投入,总体融资额度在医疗领域占比较小,亿元以上的大额融资很少出现,导致优质品牌缺发,行业目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连锁公司。

与之相对的是,目前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较为混乱,正规机构和非正规机构并存,传统广告中宣传虚假、夸大宣传现象严重,一定程度助长了行业乱象。而医美的非刚性需求和熟人经济特征,导致黑诊所、无证行医等行业负面频发。随着诊所证照的开放,和政府层面的从严监管,医美行业逐渐从前几年的野蛮生长进入冷静期。

高临咨询认为,投资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看好医美行业的发展。随着监管趋严和资本入驻,医美行业将逐渐进入行业整合期,头部玩家将凭借资金和规模优势加快连锁布局。其中医美行业上游厂商行业集中度高,获资本长线看好;中下游整合提升空间巨大,未来有可能成为竞争的主战场。 

互联网新经济药店是药品零售行业发展方向

药品消费不同于一般消费品,是刚性需求,随着老龄化加剧和亚健康人群增加,在“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和“限制药占比”等政策下,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正在进入整合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医保定点药店资质的放开为连锁药店发展带来机会,随着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布和执行及医保支付标准的试点,药店行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推动行业整体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体和网购消费群体的扩张,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经济药店已经吸引了资本的注意,BATJ纷纷入局,各细分赛道已有头部玩家出现。

高临咨询认为,药品零售行业即将迎来整合期,药店连锁率和行业集中度将在政策驱动、资本介入、规模化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升。

十、 药店电商

随着医改向纵深推进,社会公众健康意识觉醒以及网购消费群体扩张,传统的医药行业也开始加入到互联网的浪潮中去和,药店电商行业近年来市场开始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药店电商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整体电商市场的成熟发展及其所塑造的消费者网购习惯,以及政策监管的逐步放开。

目前药店电商行业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平台模式、自营模式和O2O模式。平台模式曾是最主要的非处方药网上零售渠道,2016年以来由于相关政策的收紧,第三方平台药品销售额大幅下降。

自营模式医店电商发展较晚。在2017年支持药店电商市场发展的国家政策出台后,该渠道经历了高速的增长,随着互联网巨头的直接入局,药店电商竞争转为平台之争,行业龙头已经出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医疗APP的功能越发完善,很多连锁药店在进行PC端、移动端和线下零售端的资源整合,O2O药店电商近年来成为了资本看好的新赛道。

从整体来看,药店电商行业目前仍处在发展期,各大电商药店在药品经营规模、融资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附加服务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市场面临着监管困难、处方网上流传的障碍,以及无法使用医保支付等问题,这使得药店电商在短期内难以成为药品零售的主流渠道。

高临咨询认为,从长期来看,药店电商行业的发展取决于监管的开放程度。在未来政策开始放开前提下,电商药店规模将呈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与运营平台都将快速增长。随着BATJ巨头相继入局,药店电商将进入行业整合阶段,渠道格局将会更加多元化。

总结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中国60 岁以上人口将会在 2020 年达到 2.45 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患病率的提升,医疗、药品、器械整体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受国家密集发布一系列医疗健康政策影响,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疗健康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情况分化明显。在医美、海外医疗等新兴细分赛道仍旧以5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投融资事件为主,同时在1000万-2000万美元区段有另一个小高峰。而在医疗产业链上游,行业已经进入并购整合阶段,融资并购金额屡创新高。

高临咨询认为,医疗健康产业已经进入长期向好阶段,部分领域进入行业整合期,市场竞争激烈,“马太效应”凸显,更多大玩家更容易得到资本青睐。但在技术驱动的部分细分领域,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头部玩家尚未出现,初创企业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医改政策纵深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也正迎来一个新的升级阶段,即是从“规模”向“价值”的变革。医疗产业与新技术逐渐融合,单纯“走量”的医疗项目不再是投资首选,大量“伪需求”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够转危为安,借力打力,最终在资本寒冬后的2019脱颖而出?

本文发于 ThirdBridge,作者为高临咨询;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