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谱写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预防、布控及治疗等方面的种种问题,也折射出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短板,需予以重视和优化。
笔者认为,我国医学教育短板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我国医学教育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分化严重,公共卫生教育理念薄弱,公共卫生话语权弱,忽视医学生大健康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此带来我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中存在预防能力弱化、教育定位偏差、学科特色弱化等短板问题。其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我国现有医疗卫生人才的层次结构和质量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人才培养理念和现实需求还有较大距离。例如全科医生数量缺乏,小专业学科力量薄弱,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缺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再次,人才评价制度的科研导向严重。医学人才培养过分注重科研导向,学术造假现象严重,传统考核体系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医学教育偏离重心。最后,中西医结合阻力大。近年来,中医学发展乏力,中西医学隔阂严重,较难发挥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当下,补齐我国医学教育短板是当务之急。
笔者建议:一要持续完善医学教育顶层设计,充分体现“大健康”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健康中国2030战略布局下,提高医学教育质量要在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夯实医学院校基础教育,体现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性。一方面要加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将公共卫生预防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强化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和实践教育,加强医学生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强化医学生防疫抗疫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教学,以政策引导院校调整办学定位,重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打造本土化的全科医学教育生态环境,提高培养质量。还要加强医学生的中医药自信教育,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医学领域的专业特长,重视中医学知识传授,挖掘中医药防病、治病、康复功能,发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探索蒙、藏、苗、彝等民族药,进行药理验证,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实现中西医有机结合。
二要持续促进医学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充分适应高质量医学教育特点,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医学教育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队伍,积极响应社会诉求,既要满足庞大的健康需求群体,又要满足医学尖端人才的发展需要。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成才规律紧密契合。医学本科教育强调核心素养,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科研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岗位胜任力。做深做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做细做好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医学生综合素养。还要优化医教协同三段衔接的教育培养体系,完善医学人才链。加强紧缺医学人才培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级联动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培训基地认证和动态定期评估管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医学继续教育。更要探索专业融合、实践复合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增加高水平大学医学院招生规模,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打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基础课程教育,完善医学生通识课程体系和知识能力结构。试点推进高水平医学院“4+4”学制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要持续优化健康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充分契合全民健康医学发展内在规律,全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要不断加强健康人力资源过程管理,把握医学教育“以人为本”的基点,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人力保障。应注重医学人才评价的实践导向,纠正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坚决破除科研评价中论文“SCI崇拜”,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设立涵盖不同年龄阶层的学术委员会,遵循小同行评审原则,开展学术成果综合定性评价。与此同时,应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政策。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要扩大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形成科学有效、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探索医学职业新业态,创新医生集团、签约服务等新模式。此外,应推行全民健康教育,加强医学普适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优化应急实操、传染病学相关课程,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全社会医学认知水平和能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公众号 IHE大健康展 阅读更精彩!